【学院巡礼】【石油化工学院】价值塑造,科产双融,数字赋能,构筑化工一流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发布时间: 2024-05-23    访问次数: 39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是学校成立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现设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2年第三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2021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是江苏省一流专业和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化学学科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另外,为更好地适应四新要求,加快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学院于2023年新开设“氢能科学与工程”微专业。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石油化工学院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面向国家、社会、石油石化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行业担当、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未来胜任能力的石化特色化工类一流创新人才。

01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本科教育教学,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打造党建与业务“双擎驱动”同谋划共部署的“1+1”工作格局。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勇担化工人责任,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实行“一四一”工作法,即坚持一个方向(突出政治引领)、强化四大服务(服务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教学中心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夯实一项建设(夯实自身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基层教学组织上、建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建在学生大赛过程中,做到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推进为保障,构建“三全育人”综合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党委获评“2021年度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常州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工程中心党支部获批2022年教育部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化工原理教研室获2022年度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获批2022年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绿色合成与化学制造教师团队入选2023年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名教师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榜样教务员、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常州市十大青年科技新锐、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龙城十佳教授”等省市级荣誉。学生第一支部获20192020年度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三等奖、“常州市‘先锋90后’党员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入选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100例;红色邻里《思想引领与学风建设双融双促》项目获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创新奖二等奖。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常州市党员教育“3211工程”项目

学院党委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打造党建+业务的特色品牌。获2021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三等奖三项、2021年常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两门;2023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认定为常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组织全院80%以上的教师参与石油石化类课程思政100个案例的集体研讨和撰写,形成石油石化学科专业特色课程思政案例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发展历史和特色、石化行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挖掘“责任”校训精神新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讲好石化故事,传播校训精神,创建一系列石化特色课程思政群。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课程思政案例选编

02 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完善卓越质保体系

学院以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等各方面全面建设并落实本科教育教学一流质量标准,健全完善质量保障队伍和质保机制,促进教学条件建设和内涵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持续提升,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稳步提高”,提升专业办学水平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目标。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学院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严格监控与评估教学过程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形成从教学信息收集、分析、反馈、跟踪、改进与调控的动态管理,构建教学过程各环节检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检查(评估)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运行机制。

03 聚焦教学资源建设,培育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重视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奖励和约束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投入,显著促进平台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相关教学工作开展。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州大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常州大学))、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级平台及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门(流体流动与传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省级一流课程4门(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石油炼制工程、无机与分析化学),省级产教融合课程1门(石油炼制工程)。出版省重点教材、规划教材8部。发表核心教研论文20篇。

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双聘院士2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杰青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等),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特聘教授4人。

部分专业、平台、课程、教材建设情况

04 深化科教融汇,服务理论课+实践课双教学

学院聚焦石油化工类产业面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特征,以深化科教融汇为抓手,聚焦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优化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服务石油石化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研发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前沿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强化科研服务教学,强调知识集成和能力培养。学院建立“大类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多方向选修课—前沿进展课—实验和实践实训课”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大课带小课、小课带科研”衔接理论课程和科研实践,突破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鸿沟。任课教师围绕化工核心专业课的章节内容提炼核心知识点,建立“核心知识点”与“科研案例库”,突出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精选与课程相关的前沿性学术成果以研究专题的形式穿插到整个课程讲授过程中。学院以石油化工类创新训练为重点,打造渐进式的双创实践训练体系,累计惠及本科生600余人,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本科生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论文30篇,申请发明专利33件。

学院支持的部分双创实践训练

部分本科生发表论文和申请发明专利

05 促进产教融合,厚植人才共育关键资源

近年来我院瞄准石油石化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新路径,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育人特色。依托创新联合体,推动项目驱动,深化产教融合,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教材建设等环节与石油石化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对接,将学生培养成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学院与扬子石化、南通星辰、南京工程公司等一流化工企业合作,将企业文化、企业生产路线、企业项目嵌入课程。学院锚定工程能力培养,优化实验教学环节,以石油石化产业和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为切入点,构建“产业实验链”和“创新实验链”双链耦合的全新专业实验体系。加强资源共享与技术合作,建立校企旋转门,促进校企导师双向流动、两栖发展。引入符合学生能力形成和提升规律的项目,学生在做中学,补齐工程训练短板,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队伍。

依托创新联合体,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卓工后备人才

06 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早在1996年,常州大学从辽阳化纤集团“BG-410T/h燃煤锅炉仿真软件”开发为起点,开始为石化企业开发化工仿真培训软件;2002年,化工仿真中心正式建成,并为中石化安庆石化总厂自主研发8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仿真培训软件。多年来,学院依托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州大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打造虚拟仿真课程平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践实习管理平台、实验综合智能平台四大核心平台项目,构建数字赋能的平台联动协同育人新模式。学院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材、数字化师资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打造与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智能+”育人环境。目前已建设有丰富的数字资源:首批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项目、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流体流动与传热)、中心网站、化工原理专题网站、化工原理虚拟实室等平台,在线课程44门,数字教材44种,虚拟仿真实验79项。借助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线上线下相互赋能,驱动实验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常州大学化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07 践行“五育并举”理念,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学院围绕新时代下化工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与管理,以化学化工节为载体,将思政、科创、体育、劳动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从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科普实践、创意宣传、论坛讲座五个维度出发,为学生开设多元化、多类型的第二课堂项目库,与第一课堂教学无缝对接,打造五维育人模式,强化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业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考研率突破35%。学生班级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多名学生获评江苏省三好生。学院第二课堂深挖工程发展史中的红色根脉资源,发挥学生党团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青马学员说、晨曦社、石化青年都形成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青马学员说、晨曦社、石化青年——多元化、多类型第二课堂

学院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强调学以致用。坚持赛教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实现学生全覆盖。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5项、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互联网+”红色赛道全国金奖1项、国际赛道全国铜奖3项;挑战杯全国铜奖1项,三等奖2项。2023年学院凌云队作品《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年产12万吨己二腈项目》历经六个月的作品完善,经过江苏省省赛、华东赛区选拔赛以及全国总决赛的激烈角逐,获得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斩获特等奖,并获得设计文档质量优秀奖(全国共三所高校)。获奖同学除读研继续深造外,其余都被大型石化企业和甲级设计院争先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总经理马永生说:我们中石化,从公司的高层到管理的中层,从科研一线到领军人才都有常州大学化工学子的身影。

学生获奖

 

优秀毕业生——行业骨干中坚力量

总结 

化万物,育天工。未来,石油化工学院将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进取务实合作的学院精神,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的院训,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完善学科整体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家国情怀、行业担当、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