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面向人民健康、坚持医工融合,培养卓越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发布时间: 2024-05-29 访问次数: 74
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致力于面向国家生命健康产业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工科特色与优势,培养交叉复合的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学院现有护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以及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护理学专业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于2011年开始招生,现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校品牌建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源于2012年创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20年开始招生,2024年通过江苏省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审核。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511人、研究生13人。
学院发展历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党总支构建党建与业务在总体上统合、业务上结合、机制上耦合、重要业务融合、群团力量整合的“五合”工作体系,并以“五合”为抓手,确保学院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五合”工作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治学管理全过程,全面统筹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整体机制,创建“三全育人”新局面。根据校训和学院专业特点,将“责任文化”作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形成了《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责任文化建设方案》,并细化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行为。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大抓基层为导向,固本强基筑牢堡垒的党建工作思路。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教师党员先锋、大学生党员素质三大工程。强化基层党支部的功能,把基层党支部建成有效实现党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学院党总支《凝心聚力担使命·强基固本谋新篇》获2022年度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三等奖。
学院党总支以 “五合”为抓手,推进了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解决了“两张皮”到“一盘棋”的难题,已经初见成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人,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常州市青年科技托举人才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境外研修经历、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分别达79.5%、51.3%、38.5%。
在职教师情况
学院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实行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制,聘请院级督导、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传授经验,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讲听评、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及各级各类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学院教师先后获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在常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
师资培训
学院坚持把师德师风和诚信教育作为评价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对标“四有”好老师,突出思想引领,完善制度保障,近年来学院多名教师获评常州市师德模范、校十佳师德标兵、校“我最喜爱教师”、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教师教育教学获奖
·聚力改革创新,提升育人能力
学院根据“新工科”、“新医科”人才培养需求,从多学科交叉、全过程导师、项目制驱动三方面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围绕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进行课程设置优化,为学院“医学+”“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以学业全过程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学业引导、学习辅导、心理开导、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三全育人。学院强化科研反哺教学,将教师的科研以项目制形式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了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从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开放创新实验,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学科竞赛及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独立科研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建成一批江苏省“一流课程”、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主编“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江苏省重点教材和校重点教材,并承担多项教学研究课题。
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将“责任文化”落实到保障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建立以校、院、系、教研室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学质量评价小组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汇编学院教学管理相关制度,从决策、运行、监控、评价、改进等方面为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充分调研、专家论证及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实施专业负责人制、课程教授负责制、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多项管理政策和措施,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运行。坚持领导听课、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制度,对教学进行全程监控,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评价办法,构建多渠道收集、多形式反馈、多方式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保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助力学生成长,育人成效初显
学院紧紧围绕校三届党代会“四大策略”、“九大行动”纲领,以责任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引,结合生物医学新兴产业,着力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学院拥有国内先进的生物医学研究平台,为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自成立以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并先后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CULSC)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医学技能大赛省赛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57人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高质量就业占比85%以上),多名毕业生赴英国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
学生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