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依托产业学院构建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4-07-25    访问次数: 50

一、学院概况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源于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为顺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主动优化学科、专业配置,于2017年成立阿里云大数据学院、2021年成立软件学院,形成了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慧科教育集团、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常州大学校、政、企多方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和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行业应用特色化软件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办学优势。2020年,学院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2021年,学院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1  2017年学院揭牌仪式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2019年以来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好学科”。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并2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江苏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并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4个专业均入选江苏省“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入选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2 学院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师140余人,合作企业高级技术人员70余人,江苏省“333 工程”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各 1 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 1 人,江苏省双创博士 15 人,省产业教授5人,9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企业经历。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获批中石油科技计划项目超千万元;获得省部级或行业类科技奖励2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产教融合教材5部;获江苏省本科一流课程8门;获批包括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教研课题10余项;完成30余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课程30余门。

 3 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获结题优秀

1 学院教师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表

二、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样板”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贯彻并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数据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流程

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围绕教学全要素共建合作,基于真实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对接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融合最新产业标准、国际认证标准,与企业专家共同梳理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标,形成大数据人才画像;基于行业、能力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以课程链、项目链覆盖能力链,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课程体系。基于阿里云、中软等行业主流领先技术,利用企业海量、前沿的数据资源项目及最新的产业项目,依托校企教学团队,不断迭代课程内容、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课程,形成基于产业技术前沿的课程资源。创新项目式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项目驱动学习方式,以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真问题、复杂问题为切入点,以生产过程为逻辑导向重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网上实训、线下实习、企业实践等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了解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产学并举,研创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4大数据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流程

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要素及功能特征、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等研究内容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探索。在《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等高水平教学研究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篇,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搭建校企融合科研创新平台,推动能源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落实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校政企间的互动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在服务能源行业方面,与中石油共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针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新能源等重大技术难题,聚焦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炼化转型升级、油气设施安全、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攻关。在中国石油的指导下,由常州大学具体组织,优选确定了4个重点领域的4个科技合作项目(含17个课题),学院承担项目2研发工作,中国石油投入费用化经费1000余万元。在中石化指导下,与南化集团、扬子石化共建创新联合体,与石化盈科联合成立“石化盈科-常州大学能源化工安全生产智能化技术及工业软件联合研发中心”,围绕石化生产与安全国产工业软件方向开展联合研发和人才培养。

5  2021年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

 6 与石化盈科联合成立“石化盈科-常州大学能源化工安全生产智能化技术及工业软件联合研发中心”

 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与常州市公安局武进分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深度应用;与南京天洑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眸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在国产工业软件和石油石化智能系统方面,聚焦建模仿真、控制优化、运维决策等开展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已获2023年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与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慧石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入选江苏省工信厅“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聚焦高素质信创人才培养、信创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深入推进“千师进千企”行动实施方案,鼓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针对行业前沿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7 与常州市公安局武进分局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8 与南京天洑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眸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3.  汇聚多方优质育人资源,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遵循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充分挖掘企业资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推进红色文化与课程融合、与德育实践融合、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可持续、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红色文化育人制度和模式,所有专业课程思政覆盖率为100%。面向全体学生,校企联合开设“创新思维导论课”“阿里第一课”等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开设“项目实战暑期训练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实现项目难度逐年迭代递增,开展企业专家现场指导、学生真实场景实践、校企专家现场评价,累计1500+人次参加训练营。近3年校企共建课程30+门,线上资源500+学时。引入阿里云ACAACPACE认证,构建行业认证和学历教育一体化融合的教学体系。充实“数据”资源、搭建“算力”平台,引入“阿里云实验室”、中软国际“智云-X”等平台,组建云计算和大数据智慧教学实训中心、中软国际实践教育中心、大数据人工智能一体化平台。


9 学院和企业联合开展暑期训练营

10 学院学生参加阿里云相关实践实训活动

 三、打造特色化办学育人品牌,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以国家级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牢牢根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两大学科,彰显学科发展特色、强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打造文化育人特色,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办学经验。

特色一: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专业特色化发展

秉承传统,持续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学科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学科融合发展,紧密围绕石油化工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求,打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特色专业群,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效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支持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支持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9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特色二:形成“多元合作、同频共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

精准定位,依托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和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学院积极与阿里云、中软国际等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产教协同,深度引入产业资源,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平台,教--评全程联动,引入阿里云行业认证体系,构建了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改革成果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并得到教育部软件工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卢苇、教育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唐振明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10余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社会反响强烈。近三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三百余项。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超 97%

13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奖证书

 14 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证书

15 学生获奖证书

16 光明日报报道学院办学情况

 17 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办学情况

特色三:发挥专业社会服务优势,培育“红色铸魂实践育人”红色文化特色

以文化人,发挥专业社会服务优势,提高红色实践育人实效,构建“红色铸魂”红色育人模式。依托大数据相关专业优势,在阿里云、慧科教育、石化盈科等共建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借力常州大学红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红色铸魂,摇梦育人,持续推进“红燕衔泥”大学生寻访红色遗址活动、打造“摇梦”红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相关项目曾获互联网+红旅赛道国赛铜奖、江苏省志愿服务大赛三等奖、挑战杯红旅赛道省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文化发展,通过传承红色文化,红色赋能,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18 学院开展“红燕衔泥”行动暨千名大学生寒假寻访红色遗址活动

19 学院“摇梦”红色志愿服务活动

20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摇梦”项目获奖证书

21 “摇梦”团队传承红色文化志愿服务学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