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王铮微电子学院 集成电路产业学院】传承王诤将军红色文化精神,深化校政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集成电路高素质创新型卓越人才

   发布时间: 2024-07-22    访问次数: 105

一、学院简介

王诤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始建于1981年的基础课部和1992年的计算机学科部,2014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两学院正式合署办公,成立信息数理学院,2020年更名为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2023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江苏省集成电路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学院,2024年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更名为王诤微电子学院。

1 学院历史沿革

近年来,学院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人才链推动创新链,以创新链反哺产业链,积极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与荣誉。

1)一流专业建设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专业。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适应国家和江苏省集成电路发展战略新设立的专业。

2 专业建设成效

2)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点1个(电子信息)。

3)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人数为115人,教授11人,副教授3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江苏省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人才2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8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28名教师具有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的海外研修经历。

3 师资队伍

4)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物理实验》、《模拟电路及其应用(第三版)》、《电机技术及应用仿真》3本教材入选江苏省重点教材,《电力电子技术》等10部教材入选校级规划教材。

4 优质教学资源

5)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1个省级教学实践中心(常州大学-中软国际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石油化工过程关键设备数字孪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6)教学改革成果

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项,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5 教学改革成果


二、育人理念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传承王诤将军红色文化精神,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秉承“需求导向、价值引领、全人培养、特色发展”的育人理念,构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内涵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立足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举措措施

1)德育为先,健全全方位育人体系

学院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红色文化涵养青年学生,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建设协同育人,将教书育人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6 三全育人

2专业为本,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

学院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办学资源,集中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专业,同时带动学院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快速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专业群的综合实力。

学院积极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常州同惠电子、常州银河微电子、常州铭赛机器人、青软集团、昆山杰普等企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形成培养目标协同、师资队伍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的协同育人教学平台,支撑开展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实习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任务,以点带面构建“集群产业统筹、专业协同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局面。

7 产教协同育人

3)质量为基,深化工程教育认证理念

学院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要素推进新工科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推动“知识考核为主”向“能力考核为主”转变,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人才培养成效

在专业内涵培养驱动和行业联合培养牵引的双向作用下,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成果的广度和层次逐年增加。近三年来,学生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2018级研究生陈成杰获评第十一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020级本科生张世豪入围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总体保持在98%以上,考研率在2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学生被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

8 人才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