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史良法学院】聚焦“四统筹”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法治人才
发布时间: 2024-08-06 访问次数: 10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由中国民主同盟与常州大学共建办学,以从常州走出去的我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史良先生的名字命名。史良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司法部部长。学院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坚持育人质量提升和品牌项目塑造相统一,聚焦“四统筹”育人模式,努力构建“一流思政品牌、一流人才队伍”的“双一流”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法治人才。
学院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三批)。专业建设立足江苏省、辐射长三角、面向海内外,主动适应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大学本科通识水平、法学专业技能水平、法学专业特色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型法治人才。
1.统筹“信念”与“实践”,聚焦样板创建,强化信念引领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法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着力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坚持育人质量提升和品牌项目塑造相统一。学院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学院、党支部两级党组织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深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问题整治。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法学专业全部课程,贯穿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教育管理全过程。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活动,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能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2022年3月,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紧紧围绕打造“史良”特色“四正型”党支部(“德正”凝聚型、“法正”学习型、“存正”创新型、“养正”服务型)的建设目标,夯实“七个有力”,全力打造“存初学社”“宪法与党章普法志愿团”“书香湖畔·德法下午茶”“弘道智慧矫正”等系列文化育人品牌,以“党建+法援”“党建+普法”“党建+双创”为特色,在工作机制、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成果显著。
2.统筹“德育”与“法育”,聚焦立德树人,坚持德法兼修
学院始终坚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在党政联席会议、全院教师大会等重要会议,研究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强调本科教学规则,部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积极推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组建教改班,推行“法学+”创新型培养模式。二是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果。三是全面实行本科导师制,全面负责本科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具体学业的指导,突出导师在考研就业、创新创业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推动学院一流课程建设。
学院党委秉承“德法兼修,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打造全国首个“宪法与党章普法志愿团”党建育人品牌。志愿团自成立以来,广泛开展“六进”普法活动,深入常州市中小学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普法活动60余场,覆盖人次超5万。开设“与法同行,护苗成长”法治研学营,学院学生对中小学生开展沉浸式法治教育。普法活动获新华网、江苏教育网等20多家媒体报道。学院教师指导、学院学生成立的青少年帮教公益中心于2018年成立,培养了2193名志愿者,帮助了1679名青少年度过考察期,志愿服务时长达38872小时。2021届本科生金学伟参与制作的抗击疫情科普宣传视频,获得了多家主流媒体的转载。
3.统筹“内部”与“外部”,聚焦地方法治资源,彰显实践特色
学院按照“满足必需,重点推进”的思路,不断拓宽优质本科实验教学资源。推进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基础类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集合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等于一体,具备语音自动识别切换庭审视频等功能;重点推进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立项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处理”虚拟仿真项目,引进“斑舟系统”,实现虚拟仿真项目的实质性跨越。学院积极拓展具备相应实践教学条件的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行政执法机关等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一定规模,能够满足本科生、研究生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
学院建立导师团队制度和学生参与法律服务制度,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教研平台工作。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多次参与《耕地占用税法》《常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常州市劳动教育条例》《常州市河道保护条例》《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多次邀请人大、法院和检察院等实务部门专家来校讲座,为学生带来地方治理、备案审查等法学前沿知识。近年来,学院考研率稳定在25%左右,考取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内外知名高校;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年终就业率接近100%。
4.统筹“守正”与“创新”,聚焦双创典型,激发创新活力
学院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保障,推进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奖助奖励等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管理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空间。学院以学科竞赛活动的全面和深入开展为基础,以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前提,将教学计划与学科竞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建立“全程参与”的学科竞赛体系。修订完善《史良法学院学科竞赛组织与奖励办法》,对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学院统一确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全权负责学生的选拔、指导和参赛等具体工作。
学院不断积极探索育人举措,每年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重点项目进行孵化和培育。近年来,学院入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区,并顺利通过验收;法学专业入选学校第二批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点。学院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52项,省级奖项118项。在CASC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全国法科生模拟立法大赛、全国法科生写作大赛等学科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学生陈醉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弘道团队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江苏省青年志愿项目服务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