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构建“大思政课”建设链 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发布时间: 2024-08-16 访问次数: 10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于1978年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部,2016年,常州大学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成为江苏首家部校共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学院获评江苏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入围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0%,位列全国第134位。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常州大学“15551”思政课程改革方案,从课程资源、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开展综合改革,以“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为引领,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推进“大思政课”链式结构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多维架构整合 构筑“大思政课”课程链
学院立足思政课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协同性、进阶性等内在要求,切实构筑“大思政课”课程链。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铁人精神等伟大精神,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各门思政课。制作特色课程“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系列讲座”,推出“云上微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百场讲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精品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各门课程开展学情调研,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邀请革命纪念馆馆长、讲解员进课堂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活动,开展 “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用好建好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结对合作;牵头成立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115所高校和121所纪念馆的全国馆校合作联盟。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平台。依托全国馆校合作联盟,强化馆校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构建“思政课程+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信息网络”五维实践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举办马克思日、观红色电影、主题展览、实践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 等活动,形成“互动式”“情景式”“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学生体验和践行红色文化的路径,拓展实践育人场域。
二、强化系统集成 构建“大思政课”资源链
学院根据课程建设支撑的系统性要求,强化育人资源的系统集成,全方位构建“大思政课”资源链。构建校、地、馆、企四方协同育人格局。全国馆校合作联盟打通各成员单位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渠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凝聚红色文化育人合力。常州大学聘请 44 位革命类纪念馆馆长以及党政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担任兼职教授,同时派出骨干教师前往相关党政部门、场馆和企业开展科研和学习交流,以建设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红色文化育人团队。地方、场馆和企业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常州大学育人资源,常州大学师生进入其他三方进行宣传展示教育。打造“十红”资源平台。通过立“红馆”、建“红库”、办“红刊”、编“红书”、创“红社”、组“红联”、拓“红基”、筹“红培”、建“红课”、排“红剧”,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科学研究与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已形成广泛影响。
学院积极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大思政课”师资链。
强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学院现有教师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9人、副高级职称26人,获得博士学位教师4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3人。拥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1人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0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社科英才”“社科优青”“双创博士”,4人担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聘请全国44位革命纪念馆馆长、国内高水平专家、道德模范等为学院兼职教师,同时在校内选聘优秀教师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
组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各类培训全覆盖,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江苏省、学校三级培训,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全员学习收看“周末理论大讲堂”“云上大练兵”。强化集体备课。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实现校内集体备课常态化;积极组织参加校际“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省内外教师教学研讨。
推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审重点考察内容,以院级项目作为前期培育,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研项目。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教研、教改及学科建设成果显著。
近三年,4人担任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委员,多名教师获常州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常州市师德标兵称号以及师德模范表彰,获校教学名师培育对象1人,教师省级教学竞赛获奖10余次,获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
四、凝聚科研团队 激发“大思政课”科研链
学院加强有组织科研,明确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的任务与目标,推进科研成果产出。学院依托全国馆校合作联盟、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等7个科研平台,开展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其他项目17项。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红旗文稿》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
五、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经过持续不断努力,学院承担的本科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学效果显著。自2021年至今,我院共承担全校10万人次本科生思政课程,学生评教满意度在99.9%以上,优秀率98.6%以上。学生近五年获得互联网+ “红色赛道”金奖 1 项、挑战杯特等奖 1 项、“创青春”金奖 3 项,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奖项 100 余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多人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称号,近三年获得省级教学大赛奖项近20项,出版专著、教材、特色读本等 10 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近百篇。学院将继续坚持以“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为特色,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高品质思政课程、高水平师资队伍、高素质专业人才,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