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师生观看“中国艺术大讲堂”第三讲
2025年5月7日上午,学校组织师生观看中国艺术大讲堂第三讲,本次大讲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中国艺术大讲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题主线,邀请艺术领域实务专家和高校艺术学专业领域名师名家,将生动的中国艺术实践转化为高质量的中国艺术金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本次大讲堂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师生开展。音乐与影视学院设立教师分会场和学生分会场线上观看,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了个人艺术修养。学校开展 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大数据学院课程思政专题讲座
4月29日下午,由教务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办,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在图文中心818会议室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常州大学教学名师、软件工程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李宁副教授以“《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探索”为主题,围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思政元素的挖掘、效果和推广应用等内容开展了精彩讲解,从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剖析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分享了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推广经验,强调了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宁以《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为例,阐述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要点,指出必须在坚守学科专业性质和本位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科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科学精神等元素,并将其与为民情怀、报国理念、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大国工匠精神等理念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工作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和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学校开展 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材料、机械学院课程思政专题讲座
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升教师育人实效,4月29日下午,由教务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联合承办了“课程思政工作坊”培训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邵辉教授作题为“‘显性’专业教学与‘隐性’课程思政融合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储志新和两院相关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由材料学院副院长张帅主持。邵辉教授以《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概念及特征、实施原则和具体案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循序渐进地展示如何将“隐性”的课程思政融合进“显性”的专业教学中。邵辉教授鼓励教师多思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问题导向,少点“说教式”教学,将课程思政像“盐溶于水”一般融入课程内容。报告结束后,参会教师积极研讨,与邵辉教授共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困惑、经验和体会,并表示今后会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强化立德树人,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开展2025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课程思政主题讲座
4月23日下午,由教务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在立言楼247会议室成功举行。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宋林飞以“课程思政工作坊——习近平关于创新的用典与论述”为主题,详细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深刻见解,强调了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说明把握时代新变化的重要性;“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体现了激励创新的激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等文中用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了在传统文化中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深入思考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活动的最后,宋林飞详细讲解了“守正创新”的理念,强调在教育领域教师们应当坚守教育的正道,同时勇于创新,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工作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和理念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此次活动是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贯彻学校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又学校开展2025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周有光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实践与课程评估经验工作坊”
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育人实效,4月23日下午,周有光文学院举办“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实践与课程评估经验工作坊”。学院党总支书记焦洁庆、院长葛金华、副院长陈鸿、院长助理董文康、专业负责人靳瑞芳、中文系主任贺与诤出席活动,全体教师参加活动。工作坊由贺与诤主持。本次工作坊系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系列展示活动,葛金华、靳瑞芳、王丹三位主讲嘉宾分别围绕“从课程建设看课程评估”“课程思政融入文学史教学”“《现代汉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主题展开探讨。葛金华结合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课程评估的实践经验,以《常州文化史》为例,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架构和设计思路。他鼓励教师结合课程的专业特色,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文化史的设计与授课,奠定学生们的在地文化情感、知识和视域,真正从实际出发,发现文化研究的价值。靳瑞芳以鲁迅研究为例,分享了如何在文学史教学中“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围绕文化浸润、历史视野、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四个维度,对文学文本展开细致分析。王丹结合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代汉语》,介绍了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及近年来持续建设、改进的学校开展2025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实践课程思政专题讲座
为深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育人实效,4月24日,常州大学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实践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特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特等奖获得者程晓军副教授作《田间车间皆课堂,图纸蓝图总关情——在知行沃土中育红专》专题讲座,各学院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实践课程负责教师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教务处实践科主持。程晓军以“新材兴农”专业劳动实践项目为切入点,强调实践育人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厚植家国情怀。她指出,课程思政应立足专业与时代的“交点”,通过“实验室-车间-田间”三级实践链条,将技术攻关、劳动教育、价值引领深度融合,培养“懂专业、有情怀、能担当”的新时代人才。针对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程晓军分享了“政校村企四方联动”创新模式:依托秸秆制备生物基地膜专利技术,联动政府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攻关、农村实践基地与企业产业转化,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通过“三融合”机制(场景融合、资源融合、队伍融合),学生在解决农田污染难题中深化“大国三农”使命教育。程晓军结合学院指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获奖经验,提出建立“专业支撑、学工支持、全员参与”学校组织师生观看“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第三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提升法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25年4月25日上午举办了“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第三讲。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苗生明以“刑事司法的基本理念问题”为题作报告。学校组织师生采取线上自主观看和集中观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学习,法学院近50名师生在西太湖校区立德楼327教室通过集中方式观看。学习结束后,师生们一致认为,本次“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内容丰富、专家授课精彩。通过本次大讲堂的学习,师生深刻体悟到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了对法治建设实践的真实感受,今后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自觉融入日常学习工作中,筑牢思想根基,培养法治精神,增长法学专业能力,更好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重任。学校开展 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安全、体育学院《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思政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专题讲座
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育人实效,4月23日,常州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坊特邀常州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安全工程系负责人郝永梅教授,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全体教师作《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思政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的专题讲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吕琳华及全体教师参加,讲座由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克主持。报告中,郝永梅教授以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切入点,强调专业建设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并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她指出,在安全工程领域,课程思政需立足国家安全生产战略需求,通过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思政示范专业建设议题,郝永梅分享了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经验: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将安全法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元素融入核心课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安全生产案例研讨、企业安全文化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化对安全使命的理解。本次课程思政工作坊由教务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承办。郝永梅教授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拥抱AI浪潮 赋能教学升级 学校举办DeepSeek专题培训会
为推动教学工作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4月17日下午,常州大学在科教城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DeepSeek专题培训会。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督导组、研究生督导团全体成员,学院专业负责人及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质评中心相关人员参与培训,会议由质评中心相关负责人主持。校督导杨长春教授以《DeepSeek探索未至之境——浅谈人工智能与DeepSeek》为题,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专题分享。培训中,杨教授从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切入,结合OpenAI的5级AGI量表,系统解读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并围绕人工智能思维的核心能力、大模型的前沿知识展开深度讲解。聚焦DeepSeek应用,他详细剖析其技术创新、应用边界,并通过实操演示,指导安装方法、提示语撰写及教学督导场景应用,为与会人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指导。此次培训有效拓宽了教师们的技术视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为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注入新动能。学校开展 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安全、体育学院课程思政专题讲座
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育人实效,4月16日,常州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坊特邀“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邵辉教授,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全体教师作《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以〈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为例》的专题辅导讲座。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沈纲、院长王纪信,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吕琳华以及全体教师参加,讲座由安全学院副院长杨克主持。邵辉教授围绕江苏省精品课程、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系统安全工程”,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课程思政的概念及特征、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并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阐释了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与核心内涵。他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需将家国情怀、职业伦理等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般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他提出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显性与隐性融合、共性与个性协同,同时将思政元素与学科发展史、行业前沿及工程案例深度结合。以《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为例,邵辉教授生动展示了如何以“问题引导、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践体验、技能形成”的育人主线,以“文化引领、家国情怀、安全责任、工匠精神、素质养成”为隐线,将安全理念贯穿教学学校开展 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王诤微电子学院课程思政讲座
为提升学院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推动学院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4月16日,在立功楼402报告厅,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于舒娟教授应邀为我院青年教师作题为《探索电路课程的数智共建与思政深耕路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为常州大学2025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之一,由教务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王诤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承办。学院青年教师代表参加此次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邱建华主持。于舒娟教授以南京邮电大学《电路分析基础》国家一流课程、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基础,介绍了课程建设的思路、发展历程及相关思考。通过聚焦课程思政建设核心,明确课程价值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展现思政元素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之路;围绕数智化课程建设,分享课程图谱构建,24小时智能学伴、智能备课助手等AI赋能课程建设的路径。此次讲座不仅强化了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也学习了兄弟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先进做法,掌握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会人员表示此次讲座为今后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导,将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和应用。学校开展 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城建、环境学院课程思政讲座
4月16日下午,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城建、环境学院课程思政讲座在明行楼112举行。本次培训采取“校院协同、分层推进”模式,由教务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城市建设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承办。讲座由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许霞主持,邀请了国家级教学名师马江权教授担任主讲。相关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及骨干教师代表等参加了本次培训。马江权从课程思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案例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从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理念出发,强调专任教师应将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他深入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历史发展,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项目申报的指标体系以及常州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此外,马江权通过多个课程思政专业、团队、课程建设的典型案例,分享了宝贵的经验。许霞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正在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它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融入其学校举办2025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训练营系列培训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水平,备战2025年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于2025年3月20日至4月5日期间,成功举办了4期教师教学竞赛训练营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推动教学改革,聚焦教学创新,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作用,持续培育和激发我校教师教学创新力,提升教学质量。省赛备赛教师及团队成员参与了此系列培训。此次训练营特别邀请了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南京理工大学钟秦教授、第四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获奖者江苏科技大学朱永梅教授、超星集团高级工程师孙磊、第四届教创赛省赛特等奖获得者我校窦祥骥教授、赵静副教授等专家。专家们为我校教师订制了充实且丰富的培训内容,以教师教学比赛备赛为主线,围绕比赛指标解读、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思政元素、数智化课堂、一流课程建设、比赛技巧等多方面对参赛教师进行了针对性地指导。同时,专家们结合自身参加比赛的经历,以竞赛时间节点为线索,分享课程设计思路,用大量生动案例进行实战分析,明确提交材料准备的要点,并解析参赛选手的常见误区,全方位详细剖析了备赛实操攻略,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备赛能力。学校教务处、教师学校开展 2025 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活动——城市建设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
2025年4月2日下午,城市建设学院在明行楼514室举办2025年度课程思政工作坊系列培训之课程思政示范课。本次培训采取“校院协同、分层推进”模式,由教务处、产教融合教育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城市建设学院承办,由常州大学优秀课程思政教师赵倩主讲,院长助理李稳主持。学院院长乔元明及近5年引进青年教师参加此次活动。赵倩从德育教育、专业认同、学以致用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展示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专业课质量。随后,与会教师就如何提升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如何高效阅读和理解专业课教材、如何控制课程思政课堂时间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互相借鉴,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乔元明对赵倩在教学上的付出表示高度肯定,并对全体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的精神表示敬佩。他鼓励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此类讲座和培训,结合自身的教学特长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他强调,优秀的课程思政讲解能有效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职业规划,稳定专业思想,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院学校组织开展第二十五期“江苏高校名师名课月月观摩”活动
3月20日上午,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周有光文学院在立言楼334会议室组织开展了第二十五期“江苏高校名师名课月月观摩”活动,周有光文学院专业负责人靳瑞芳、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刘磊及青年教师代表参与活动。本次活动以“学科融合·科技赋能·体系创新——新文科背景下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江苏省教学名师、淮阴师范学院许芳红教授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以“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及“现代汉语”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了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智慧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为全省高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经验。观摩结束后,刘磊主持开展了专题研讨。与会教师结合学科特色,就新文科背景下课程体系优化、跨学科融合实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靳瑞芳分享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思路。本次观摩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名师名课观摩活动的平台,也为学校深化新文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注入了新动力。未来,学校将持续依托此类高水平教研活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召开第五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进会
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目标,提升我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助力教师积极备战,学校于3月17日召开第五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进会。校党委书记徐守坤出席并讲话,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相关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参赛集训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李忠玉主持。教务处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莫琦分别从大赛背景、第四届教创赛省赛和国赛数据分析、我校支持措施等方面为参赛教师进行相关政策的解读,使教师们更深入地理解教创赛的要求与导向,更好地投入备赛工作。第四届教创赛省赛特等奖获得者窦祥骥教授分别从教学创新大赛评分解读、撰写创新成果报告、课堂实录、创新设计汇报等方面结合自身参赛经历为参赛教师分享备赛心得与实战经验。会上,李忠玉指出,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服务保障,营造良好氛围;要系统谋划,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要积极搭建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要加强协同,参赛教师所在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要精益求精,以课程团队的形式打造精品。徐守坤在讲话时强调,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对于建设高质量本科教学体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开展教师教学创新活动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及广大教师多方面努力推动。他希望参赛教师能学校开展教学、实践秘书业务专项培训(第一期)
为加强基层教务系统队伍建设,提升各学院教务管理与服务水平,3月13日下午,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在科教城校区教学主楼704智慧教室召开本学期第一次全校教学秘书、实践秘书业务能力培训。分管教务、学籍、实践工作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学生工作处军事教育科负责人和各学院教学秘书、实践秘书参加了会议。会上,实践科负责人重点强调各学院需以数字化手段推进实习实践全过程管理,落实实习教学资料归档要求;强调各学院要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严格执行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规定。此外,会议上同步部署了实验教学与劳动教育工作任务;针对各学院提出的数据填报口径、毕设检测结果运用等共性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并分享了典型学院的案例经验。学籍科负责人针对退伍复学学生的课程修读、成绩管理等事项进行了讲解;对《常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实施细则》修订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要求学院做好新政策的宣传工作以及2025届毕业生毕业审核工作。教务秘书王心琰老师讲解了毕业审核的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现场进行了操作演示。教务秘书贺琳彦老师就教学任务安排、课表调整等教务工作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随后学籍科与教务科工作人员对各位秘书在工作中遇学校开展智慧课程、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专项培训
学校开展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赛前指导培训会
12月25日下午,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在文正楼第四会议室开展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赛前指导培训会,培训邀请超星集团课程研究中心总编,教学创新大赛省赛工作组成员孙磊作专题报告,90余名校赛参赛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由教务处副处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洪文主持。孙磊作主题报告孙磊以《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景式解析》为主题,围绕大赛背景介绍、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价维度总结、赛事数据分析与小结等六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教学创新大赛的规则。他结合多年组织大赛的经验,从赛道选取、课堂教学实录制作、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撰写等方面对参会教师给予了全方位的备赛指导。最后,他指出,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核心本质是全面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次培训全方位解析了教学创新大赛的参赛细节与评审标准,为参赛教师提供了思路。学校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革新,以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为抓手,积极推动教学创新,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现场学校召开数字教材推进暨教材撰写经验分享会